• 网站首页Portal
  • 老区简介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信息公开
  • 调查研究
  • 工作交流
  • 红色记忆
  • 老区人物
  • 老区风光
  • 站内检索:

    以集体经济争取最广大农民的农业现代化

    2014-8-25 09:56| 发布者: laoquw| 查看: 2751| 评论: 0|原作者: 杨刻俭|来自: 中国乡村发现

    摘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必然的趋势。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民来说,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尽管有可能提高农业产出,但同时会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结果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相反,它有利于推动资本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导 ...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必然的趋势。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民来说,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尽管有可能提高农业产出,但同时会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结果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相反,它有利于推动资本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导致更多农民被一步步排挤出土地、排挤出农业,农业现代化的成果为少数资本所享有,农业现代化成为少数资本所有者的农业现代化。只有超越家庭经营模式,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顺应形势,实现最广大农民的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带给农民的未必是福音

    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能够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降低农民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扩大经营规模。但是,由于小农的家庭承包经营规模有限,农业机械化会导致农民种田成本的提高,会导致农民以往不计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丧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每一项现代技术的采用,每一种农业机械的推广,尽管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或被现代农业机械所替代,但都意味着要多支付相应的生产成本。当现代机械化生产完全取代农民手工和畜力时,意味着小农耕作方式对资本规模耕作的比较优势完全丧失。更重要的是,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已经无法容纳现代生产力,小农家庭无法配备齐现代农业机械和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农民必须通过市场向外部购买农业耕作收割灌溉等服务,而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实际耕作成本,在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同时带来的是种田成本大幅度提高。相反,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资本,能够配备齐现代农业机械,耕作成本低于农民市场购买价格。

    农业现代化使种子肥料等农业原料由农民依靠传统的自己生产提供改为市场购买。随着种子、肥料、农药价格一路攀高,农民种田成本进一步提高。由于农户一般只能通过零售商采购农业原料,农业原料到农户手中时已被层层盘剥,广大农户不得不以较高价高零星购买。目前,许多地方农民的种田成本已经差不多占到了种粮收入的一半甚至更高,而规模化经营的资本能够直接与生产商和批发商打交道,资本对农业原料以较低价格的批量购买。市场流通体制向资本倾斜使小农和大资本的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种田成本的增加使农民种田越来越不合算,农民越来越失去种田的积极性,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将土地流转出去,进一步加快土地向资本集中。由于现代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资本借助现代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经营管理技术,雇佣几个人就可以生产过去更多人才能完成的生产。农业机械化除了排斥大量劳动力,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成本外,还在于它能够使田间劳动进一步标准化,更有利于资本对雇佣农民的生产管理,从而有利于资本更大规模的集中土地。

    以往农民能靠种粮为主的同时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增加收入。农民传统的经营方式是农民自己种植,自己销售,主要直接面向当地市场。但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通过商业资本中介销售到更远的市场。由于农民零星孤立分散种植经营导致种植规模过小和供销信息不畅,使农产品难以找到市场。而且即便通过中间商找到市场,大量利润都被中间商人占有。中间商操纵者销售途径,一方面压低农民那里的收购价,另一方面极力抬高市场上的销售价。于是就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卖菜难,另一方面却是市场上蔬菜价格高居不下。农业现代化使农产品种植经营逐步走向品牌化、标准化,农民分散、零星的种植很难做到这一点。特别是食品安全要求对无数分散经营的农民极为不利。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资本进入土地往往首先选择种植经营利润空间较大的经济作物。资本则能够实现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使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有机结合,利用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把农民从经济作物领域排挤走。

    有人会说,通过下乡资本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可以使农民进城打工有收入,土地流转给种田大户还有地租收入,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对于离开农村,已经不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当然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但是谁来考虑留守农村的、留在土地上的几亿留守农民的前途?他们才是真正的农民。农业现代化应该是几亿坚持在农村、坚持在土地上的几亿农民的农业现代化。有人也会认为,留守农民把土地流转给资本,既可以获得地租也可以在土地上打工,不也很好吗?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进入了城镇打工,只有老、弱、病、残者留在农村,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能够大大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加上现代农业管理技术,使农业生产更加简单方便,使这些老、弱、病、残的留守农民成为农业劳动力。但农业机械化本身又有排斥劳动力而不是吸收劳动力的一面,资本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而尽量减少雇佣劳动力。因此,只有少数比较有丰富生产经验、有较强劳动能力的农民被资本雇佣。

    为了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政府每年要向农业投入大量财政补贴。但大量财政补贴是不是不给广大农户了呢?不是。比如,一般农户不会为耕种几亩地购买一台大型拖拉机或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农机补贴只是给予了少数规模种植的资本和专门从广大农民身上赚钱的农机所有者。由于养殖业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养殖补贴也只能使规模化的资本养殖场获得更大好处。由于集体经济的瓦解,土地的机械耕作和水利灌溉由私人的市场化运营,农机补贴,水利补贴等都归少数人所占有,而农民却要付出远高于成本的价格才能获得农业生产服务,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剧增,利润减少。那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既享受国家财政支持政策,又享受国家减税、免税的好处,虽然说财政支持和减税免税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但企业是属于资本家的,减税免税跟广大农户无关,而却加速农民的家庭作坊被资本的龙头企业排挤的进程。财政补贴的结果是政府补贴,资本得利。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导致补贴资金为少数人占有,并且形成了资本下乡掠取土地和挤占留守农民从业的社会激励机制。这样的激励机制非常不利于农民增收,也无法拉动社会内需和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广大农户在与资本的竞争中的劣势地位更加明显,广大农民被迅速排挤出养殖业、种植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领域。现在农业占GDP的比重也就是10%左右,把农业机会全部留给几亿留守农民也无法让他们富裕起来,更何况大资本积极插手。在资本的竞争下,广大留守农民失去更多劳动经营机会,失去经济来源。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城镇化进程深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观光旅游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个组成部分。剩余资本不仅盯上了农民的土地、瞄准了农民传统的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还到农村圈占土地、封山占水。环境优美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地方逐步被资本圈占,农民最多只能得到微薄的租赁费。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进一步社会化。农民家庭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高度分散性,三农服务体系的市场化运作,与集体化条件下相比,农民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获得服务。而资本所谓的抓两头、放中间,就是把农业生产经营中利润最低的中间环节留给农民而自己占有利润最高的供给和销售环节。

    二、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能拯救广大农民吗?

    许多善良的人们同情农民,希望借一部分农民进城、农村紧张的人地关系出现缓和的机会,通过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实现农民耕地规模的适度经营并组织农民走专业合作化道路抵制资本下乡,保护农民利益。有人认为,相当一部分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搞上百亩、几百亩的家庭农场,可以成为专职农民,可以靠种田发财致富。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中国人多地少,九亿农民在农村,人均不到1.5亩,户不足8亩,即便城镇化率达到70%,仍然有四、五亿人留在农村,紧张的人地关系不可能有太大的缓和余地。而且,这种规模的家庭农场也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一定的耕作经验和管理能力,但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这些条件。由于缺乏组织能力、缺少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人均耕地数量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成不了家庭农场主,只能成为各种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廉价的临时打工者。家庭农场只能在土地资源丰富、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土地的一小部分地区可行。在人多地少的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百十亩、几百亩规模的家庭农场,只会使许多农民失去土地。理论上说,家庭农场适度规模能以种粮为主,兼顾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种经营。家庭农场由于人手、精力、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限制,通常也只能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经济。土地向少数人自发流转集中形成家庭农场的过程,也是工商资本下乡集中土地的过程。家庭农场既不能完全取代无数分散零星经营的小农户,也不能抵制资本下乡。农村最终形成的是少数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广大小自耕农、失地农民并存的局面。资本主导的专业大户垄断经济作物种植和禽畜养殖,家庭农场主和众多小农户从事单一粮食种植,几亿农民来分配所占GDP比重更少的种粮收入更难以摆脱贫困了。

    至于说到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种粮领域合作成本极高而利润空间极低,农民无法靠自发的方式组织起来。一般说专业合作社也只能是经济作物、养殖业领域的合作社,即便如此也很难组织起来。由于农民家庭规模为主体的经营高度分散,组织合作的成本过高。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农民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很难建立起有效的合作组织。由于生产的同质性、竞争性而不是互补性,个人主义的盛行,农民很难自发组织起来。农民不能自发组织起来,而是被资本组织起来为资本服务。当前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所谓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的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更多的是挂羊头卖狗肉,是私人资本经营挂了个合作社的牌子。这些私人资本与农民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土地、资源租赁与被租赁的关系,他们和农民之间没有任何专业合作关系。

    建立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主张并无法抵制资本下乡,资本正在步步进入农村、侵入农业。在资本的步步紧逼下,农民不仅失去了自己耕作土地的机会。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的机会被资本的现代大型经济作物规模种植所夺走,传统的家庭养殖业被资本的现代化的规模化养殖所取代,小型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渠道也被大资本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所堵死。资本规模化经营实现对广大小农户的从事农业生产增收机会的剥夺,助长了聚敛和剥削的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把广大农户排挤出土地,排挤出农业。农民即使种地也只是仅仅从事种粮这一环节,成为半失业农民。留守农民不是在增加收入机会,而是在减少收入机会。留守农民越来越无事可做,农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少,农民越来越贫困,农村越来越萧条。小农的路越来越窄。农业现代化成为少数资本的农业现代化。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争取最广大农民的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分工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主体规模化以适应产业升级、社会分工,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供销一体化。客观上要求超越家庭经营,实行集体化经营才能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分工,才能以种粮为主、农林牧副渔并举,并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才能兼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等自然环境,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生环境,实现农村共同富裕,争取农业现代化的成果为广大农民所享有。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应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财政补贴为支持,建立以小组为生产单元,以村为生产主体,并通过村村联合建立生产联盟的集体化的农业经济体系。没有政府的参与支持、政策的引导,农民合作就失去一个主导力量,最终会被资本组织起来,成为资本的附庸,被资本利用和盘剥。没有农民的主体地位,集体经济就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就会脱离实际,最终成为坑农害民工程。没有财政补贴、财政支持就无法解决农民合作起来走集体化的资金问题,无法引导农民合作的资金投向。以小组为基本生产单位可以实现农业集体化生产的适度规模,以村为主体可以对农业集体化生产进行宏观指导,建立村村联盟就延伸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扩大应对市场经济的回旋余地,能实现多种生产经营和规模效益的统一,增强了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考虑到在当前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农村人口、劳动力大量外流的实际情况,实现农业集体化应当实行土地向集体流转,农民以承包地作为份地取得地租,把留守农民组织起来集体耕种经营,实现农业资料公有制,农业原料集体采购,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行社会分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管理素质。在种粮为主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资源、地理和环境条件,通过合理安排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比重,发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作物、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养殖产业,建设原料基地,创建农业加工企业,吸收留守农民充分就业。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保证食品安全、并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之后,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农业,增强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福利,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社会文化事业;要改造农村环境,使农业生态化境和农民居住环境更加优美。要让最广大的农民分享农业现代化的成果。


                                                                                                                                                                 作者系河南省息县副县长
    返回顶部